Skip to Content

音樂與藝術-淺談編曲 專欄作家:趙陽明

 範例檔

 

各位親愛的讀者及台灣各角落的音樂人,大家好!很高興在此有機會與大家交換從事音樂工作的心得與經驗。我現今在台南一邊從事編曲工作,一邊在國立成功大學就讀藝術研究所,還在不斷的學習當中。Pro· Duction的主編方寶明先生是在大學時一位很照顧我的學長。此次他們跳出來為台灣音樂圈做一些事,個人非常認同,也很支持其理念。在此盡一點棉薄之力,希望個人的貢獻能對這一領域有所益助。

談到編曲,往往為了達到某一效果,其方法及途徑會因人而異,這也是各門各派的獨家秘方。在此所能提供的只是個人的習慣,以及告訴大家這種作法的原因何在。在這些方法當中,有許多是在編曲過程中以嘗試與錯誤的方式摸索出來的。

此文乃本單元的第一篇,故在此稍費唇舌為各位說明個人的工作習慣與環境,以後各例就如此類推,也不再重復敘述。我現在所使用的電腦編輯軟體是Mac系統的Studio Vision;過去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使用IBM系統的Cakewalk及Mac系統的Performer。為了大家從網站下載MIDI實例的方便,本單元所提供的MIDI檔案皆以Cakewalk的SMF檔(即Standard Midi File,在IBM系統中有.Mid字樣之檔案)儲存,以GM音源播放。最大的原因是以Cakewalk儲存的SMF檔可以很簡單地供其他系統的編曲軟體讀取(Studio Vision、Roland XP-50, XP-60, XP-80可以直接讀取,Performer則須先由Midi Converter 的轉換),而反過來就比較麻煩了。出現在本單元的平面插圖也多以Cakewalk的畫面為主;若需比較完整詳細的譜例,則提供Encore的畫面。在GM音源方面,因提供的檔案是在Roland JV-1080上修訂、監聽的,故以其相容音源播放的效果最為準確。

凡是藝術的創作,知識的學習,最好也是最入門的方法就是模仿。這一點相信許多前輩音樂工作者都有提過,大家也都已有相當的概念。藝術的創作,並非「無中生有」,而是「點石成金」。一位成功的偉人曾經說過:「我們寧可吸取他人的智慧,也不要自己因曾受苦而變聰明」。與其盲目摸索或等待靈感從天而降,倒不如從好作品的模仿中學習成長。

簡單的說,聰明而成功的模仿,就是把一些看似無用、抑或他人已用過的材料,轉換成自己的東西。但在這過程當中要拿捏得恰到好處,也要懂得其中三昧才行。一首好的由模仿而來的作品,它除了必須要有共通性,就是所謂的普遍性,還要有個性,就是創意與獨特的技巧。綜合了以上的兩種特色,做出來的曲子才會有那麼一點兒感覺與味道,卻不會教人聽了覺得是抄襲而來,是一首沒有創意與特色的復製品。失敗的模仿,往往就成為了抄襲,萬一搞不好還會被控告侵犯智慧財產,吃上官司。詞曲創作及編曲的委託方(往往是有「製作人」頭銜的音樂工作者),常會以一些曲子與音樂提供受委託方(詞曲作家、編曲者)參考,這就是他要你做上述所謂的「聰明而成功的模仿」。我想這種作法在台灣,甚至流行音樂的大本營;美國,有非常多的例子。在此就以我大約在兩年前所接過的一個案子為例,簡略的予各位說明這以模仿而成的「作品」(比較貼切的名詞應為「產品」才對)。試聽MIDI檔案。

 

訂單:類似櫻桃小丸子的主題音樂

時間長度:約三分鐘

用途:舞蹈教學錄影帶

委託:作曲、編曲

 

首先我先把櫻桃小丸子這首歌大略的聽一下後,就決定把曲子的旋律與和弦編得簡單一點、節奏輕快鮮明就好。我把曲子定為F調,與櫻桃小丸子一樣,節奏為Disco,速度約每分鐘132拍。決定和弦如下:

1. 前奏:1 6m 4 5 2. A段:1 6m 4 5

3. A'段:1 6m 2m 5 4. A"段:1 6m 4 5

5. 間奏:同前奏 6. 尾奏:前奏的變化

此曲的進行程序:前奏→A段→A'段→A"段→間奏→A段→A'段→A"段→間奏→A段→A'段→尾奏結束

 

所以,創作及編寫這首曲子是由整個結構先想好、架好後,再把細節慢慢的逐步填補進去。當然,不見得每一首曲子的創作及編寫過程都是一樣的。這種作法比較注重曲子的風格,就是所謂的Style。其中比較關鍵的部份是節奏型態(Rhythm & Grooves)及風格所慣用的配樂與樂句、音樂語氣(Musical Articulation)。以比較簡單的曲子如本曲來說,只要把鼓與Bass的架構鋪好,加上主要的和弦樂器如鋼琴,其他的部份再怎麼不出色,大致上曲子也不會差到那裡去。不過如加上好的旋律與歌詞,和出色的其他配樂的話,就更相得益彰了。

通常我在一首歌每一軌的最前端,都會把一些基本參數設好,再與所編好的曲子一起儲存起來。這樣的作法原因有二,一無須大費周章地到每一台音源機上的各部門去調整當初所使用的樂器狀態;二避免使用到前一首歌曲的設定。軌道的基本參數有不少,比較重要的如下:

1. 音色(Patch)的設定:1998年十二月份第七期Pro· Duction MIDI MALL顧問部剛撰文詳談,在此省略。

2. 音量(Volume)的設定:Controller Number 7,決定軌道音量的大小,可以把它類比成Mixer上的音量推桿(Volume Fader),控制整體音量。

3. 表情控制(Expression)的設定:Controller Number 11,決定觸鍵感應,可以把它類比成樂手Touch的靈敏度與彈性幅度。

4. 效果器(Reverb, Tremolo, Chorus, Celeste)的設定:Controller Number 91,92,93,94,決定效果器的使用種類與比例多寡。其選擇性因琴種而異,目前我所使用的JV-1080系列只提供Reverb 及Chorus供選擇。

5. 左右相位(PanPot)的設定:Controller Number 10,製造左右相位偏移的效果。不管是直接或間接Mix Down,都有它使用的技巧,以增加音場的豐富性,有機會的話會另闢文討論。

6. 音高滑桿位子(Wheel)與幅度(RPN MSB/LSB, Data Entry)的設定:一般滑音(Pitch Bend)是用滑桿(Wheel or Pitch Bender)來做的,而音源上滑音的幅度通常為一個全音,若欲表現超過一個全音以外的滑音的話,就得設定其他參數(RPN MSB/LSB, Data Entry)了。

7. 顫音滑桿位子(Modulation)的設定:Controller Number 1,決定顫音的幅度,對於某些吹管樂器與弓弦樂器來說,為了要求逼真,顫音的手法是不可避免的。

8. 延音踏板的設定:Controller Number 64,正如鋼琴的延音踏板,是一種附有兩極性參數的設定,不是開就是關,即0與127。

9. 其他:如一些Channel Mode Messages (All Sound off, Reset All Controllers, Local On/Off & etc)、RPN MSB/LSB、Data Entry等等。這裡暫先不談,以後有時間再慢慢討論。

 

以上最適用於從一台或多台音源機同時以立體(Stereo)輸出的方式,透過混音機(Mixer)直接錄製到立體雙軌的母帶去。若要以分多軌、多次過帶,再予事後混音(Mix Down)的話,其中一些設定如左右相位、效果器及音量等須視狀況做調整或完全不需要設定。

上述的設定通常於第一小節第二拍以後(避免在第一小節第一拍),此乃免於萬一MIDI訊號在最開始傳送的那一瞬間有資料傳送失誤或完全來不及傳送。如資料很多的話,可分散傳送時間,以免超出軟硬體的負荷,造成傳送或接收上的失誤。這些已輸入基本參數資料於多軌上,但還無音符資料的原始設定,以一個檔案(File)或以起始格式(New Template)存起來。這樣下次使用於新曲子時就可在現成的設定上修改,免去一切重來的麻煩。

好!現在正式進入音樂部份。除了速度於每分鐘四十八拍至八十八拍之間,鋼琴類樂器佔很重要部份的抒情歌曲,我會先以鋼琴編曲、輸入外,大多數的編曲我都會先從節奏部份入手,然後是Bass,再來是鋼琴、弦樂、Pad等和弦及背景樂器,最後才是前奏、間奏、尾奏及一些零星的打擊和插音。最大的原因是把節奏的感覺(Feeling)做出來以後(不管是用Quantize, Groove Quantize, 或是手動修改等),在接下來彈奏輸入其他樂器時就可有較大的自由空間,而這些自由的空間又是建立在準確的節奏依據與感覺上面的。

鼓為16-Beat的Disco 舞曲。所謂16-Beat,就是節奏中的脈動(Pulse)為十六分音符,故在拍子記號(Time Signature)為4/4的曲子裡,每小節有十六下。而脈動、與強音(Accent)、旋律(Melody)、和聲(Harmony)等,是組成現今流行、爵士、舞曲、拉丁美洲等音樂不可或缺之要素。在現有的編曲中,脈動的角色最常以HiHat、Ride Cymbal (Bell)、Shaker、Maracas及Cabasa等打擊樂器扮演。份量最為吃重的HiHat,除了做在音量、打擊位子、使用不同性質的鼓棒等來做細微的變化外,通常分Open、Close及Pedal 三種。

 

基本節奏:

電腦的編曲軟體因提供數量龐大的音軌數使用,編曲者往往會把各不同的打擊樂器分軌、分次輸入編錄。例如說,如果節奏部份含有大鼓(Bass Drum or Kick)、小鼓(Snare Drum)及高帽鈸(HiHat Cymbal)的話,編曲者可能先把大鼓先輸入到第十軌;接下來把小鼓輸入到第十一軌;最後才把HiHat輸入到第十二軌。這樣的做法有幾個好處;一來可以分散彈奏輸入的負擔;二來可以在事後方便編修每一軌上的樂器;三來如果各打擊樂器的音色來自不同音源、MIDI頻道(Channel)的話,在處理上會比較方便。我想現今能以即時輸入(Realtime Record)的方式一次同時把各種不同的打擊樂器彈錄在同一軌上的編曲、彈奏好手並不多見。雖然這樣,因為Calkwalk及大多數的專業編曲軟體有很完整的Event Filter功能,不管分軌或併軌,欲修改某一音符的參數都相當方便,為了視覺上的乾淨整齊,在這裡所提供的MIDI檔都把鼓的部份併成一軌。

大鼓每一拍踩一下,小鼓在第二、四重拍敲一下,HiHat在每個十六分音符打一下,這便是這首曲子的基本節奏了。雖然在這首曲子裡,有小鼓時便沒HiHat,表示鼓手騰出一隻手在敲小鼓(左右手輪流在HiHat與小鼓上做Single Stroke),但如果為了音響與情況上的需要,同時打小鼓與HiHat也是可以的,畢竟鼓手還可以有另一隻手敲擊及一隻腳踩Pedal HiHat。此外,當今鼓的技巧裡面就有用只一支鼓棒,在幾乎同一時間敲打兩個打擊樂器的做法。尤有更甚者,如果MIDI編曲裡節奏部份所敲擊的樂器超出一個鼓手的能力範圍,但只要能符合音響與編曲上的要求,此種情形還是可以被合理化、被接受的。正如一位台灣流行音樂界的編曲前輩曾說過,雖然編曲基本上是以「樂隊」的方向下手,但它也有不單只限於「樂隊」觀念的時候。音樂是很自由的東西,MIDI編出來的東西合不合理,必須用很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之。各種不同的樂器,只要好聽,皆可把它視為音響上的一種效果,扮演某一項音樂功能與角色。

有了基本架構後,為了增加節奏的豐富性,可在不同時候、段落加一些變化,如下:

變化一、大鼓

變化二、HiHat(a)

HiHat(b)

HiHat(c)

此外,本曲所使用的節奏過門列舉如下:

過門一、

過門二、

過門三、

過門四、

過門五、

 

在MIDI訊號方面要注意的是,因為不管音符的時間長度(Time Duration)設定多少,大部分打擊樂器的音量是自然衰減的,故為了避免超出使用音源的瞬間最大發音數(Simultaneous Maximum Polyphony),打擊樂器的音長(即Duration)越少越好,甚至可低至1,反正不會影響器材的演出。雖然有些人使用的器材狀況沒有最大發音數的顧慮,但養成良好習慣,提防可能的差錯,我想這是好的。

Bass的彈法相當簡單,只負責和弦的根音,其基本型態是一拍一下並且與大鼓緊貼。在比較傳統的Disco節奏裡,聽者可以很清楚的抓到拍子。此種音樂非常適合用於跳舞或做操。Disco的Bass要有一種穩健在進行的感覺,而且節拍明顯,力道平均、簡潔有力;如彈得花俏一點也可以,但要顧慮能否符合編曲的主要目的。此處我是用GM裡比較炫的Synth Bass 2,因為它稍有現代感。

Disco音樂Bass 的基本型態:

變化一、

變化二、

 

和弦樂器部份我主要是用Rhodes Piano(一種電鋼琴)來負責,主要是在第一拍時以塊狀和聲(Block Chord)的長音來交代和弦,在下一個和弦來臨前一兩拍經過一些和弦內音。塊狀和聲的長音是因為我不想干擾打擊樂器與Bass所建立明顯、簡潔有力的節奏,以及清晰旋律線;經過的和弦內音則預測下一個和弦變化的來臨。此外,在前奏、副歌時,與主旋律重複多次後所使用的Sweep Pad音色,除了加強和聲的豐富性外,亦加強背景音場的效果。

前奏八小節中有三個重複的樂句。這種背景和弦改變而主旋律卻不變的音樂手法(或背景和弦改變而Bass Line卻不變),叫做頑固音(Ostinatos)。有人把它翻譯成頑固低音。我把它中間的「低」字去掉主要是其用法並不只限於低音域。在音樂的進行過程當中,有一些東西在改變,但有一些東西則維持不變,便形成一種張力、一種樂趣。在其他爵士味較重的音樂中,甚至可以把和弦外音看作是伸引音(Tension Note)或是多重和聲Polychord(也叫做上部三和聲〔UpperTriad〕)。基本上那一些音都是主調音階內音,在此類簡單的曲子裡,如果它們並非和弦音的話,可把它們當成經過音看待,就可合理解釋之。總之,感覺最重要。前奏八小節中這三個頑固音的樂句是重複的。重複(Repetition)、平移重複(Sequence)、對稱轉位(Inversion)及倒回轉移(Retrograde)是作曲中四個基本而重要的手法,這些以後有機會在詳談。

前奏造成頑固音及多重和聲效果的樂句,亦為主要動機(Motive):

進入了A、A'及A"段,為了使旋律線聽起來順耳,兼具其優美的性質,故用比較多音階及和弦內音(Inside,相對於Outside)。這裡的旋律是放進了不同的動機樂句,沿用上述頑固音及重複的手法,加上一些變化而來的。

旋律部份:

A段、

A'段、

A"段、

 

前奏的音色與櫻桃小丸子一樣,我使用銅管樂(Brass Section)。此曲共重複了好幾次,在不太情願花太多時間與心血去做其它的變化時,改變旋律的音色來增加曲子的豐富性,不失為很好的偷懶方法,它可達到某種程度的效果。此外,改變樂器的音域,如提高八度(A'段部份)或轉調,亦是增加曲子豐富性的手法。這裡主要的主奏樂器為Music Box,它有一種晶瑩剔透的感覺。至於在第二次A及A"段的New Age Pad是通常用來做背景音色的,但有時用來做主奏音色,效果好像也不錯。

密度(Density)的轉換與對立,包括音符、音域、音量、配樂(Orchestration)及和弦張力(Chord Tension)的變化,非常慣用於編曲上。在第二次A"段部份,改變主奏樂器的音色,使用口琴(Harmonica)的音色,然後把其他樂器抽離。這種剩下節奏與主旋律的手法,在舞曲及快歌的編曲中,是十分常見的。配樂密度的轉換與對立,在比較飽和的音響後,進入一段比較空曠的境界,它讓聽覺上產生一種期待,期待著下一個高潮的來臨。這樣,音樂就好像人生的旅程一樣,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才會顯得豐富精彩。

大致上這首曲子在編曲與創作上能給予各位說明的就到這裡。大家有機會不妨去聽一聽,是不是跟櫻桃小丸子有點像又不太像呢?因為篇幅有限,在此有許多細節談得不盡詳細的地方,文中也難免有失誤之處,希望各界朋友能不吝給予說明指教,以便下次修正補充。

說實在的,在接每一個案子時,會免不了考慮委託方所給於的費用、時間、使用目的、預設聽眾及其他相關音樂與非音樂性的條件,再決定個人所付出的精神、時間與使用器材。當然,只要買賣雙方歡喜甘願,它是有某種程度的彈性空間的。畢竟音樂是吾人所喜好的,不會因為沒有金錢的回饋而停止做音樂。我以前有一段相當長的日子在幫人做免費錄音、編曲,並且投資了許多金錢、青春與心血在音樂與樂器上面,跟許多音樂工作者曾經或正面臨的一樣,日子曾經過得苦哈哈的。現狀雖未臻至理想,但已心滿意足,遠比以前那一段貧困的日子好太多了。在做音樂的同時,所享受到的樂趣已是最好的回報,而在困境中的磨練是最紮實的。願與各位還在默默耕耘,等待大展鴻圖的朋友共勉。順祝各位新年快樂、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