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何購買您的第一台數位混音座(3) 原作:原口宏.專題企劃:吳欣叡

 前二期中,我們為大家仔細比較了『數位混音座』(以下簡稱數位座)和『類比混音座』(以下簡稱類比座)之間的差異,並對目前市面上幾台熱門機種,詳加評比了一番。相信各位有了這兩個月下來的魔鬼特訓基礎,對於自己究竟該選擇哪一台數位座,以及它能幫您做什麼事,應該都了然於胸,心中大概有個底了吧?

 

之前我們也曾提過:「數位座會隨著不同的連結方式,展現完全不同的成品水準。」信哉斯言也!這句話對於所有音樂製作者來說,不論老少胖瘦,都可謂至理名言。許多初學的人,首先會被數位座後方密密麻麻、種類繁多的輸出入接孔所嚇著。接著,他們會因為自己『想當然耳』而接出來的可笑錯誤連接方式,讓自己心愛的數位座功能大打折扣,結果辛苦『瞇』(Mix Down)出來的作品,聲音其實和麥克風直接插到你家床頭音響上去錄的成果差不多,嗚呼天哉!

 

『功能繁多』和『接孔多元』,正是數位座的兩大千金不換的好優點,但這卻也是一把可怕的雙面刃,因為,只要一個處理不好,『功能繁多』常導致許多玩家操作茫然,『接孔多元』常讓許多玩家不知所措,結果是:不要說花了大筆鈔票購入的數位座功能無法發揮到淋漓盡致,光是搞清楚如何正確連接、如何正確操作,就已經足夠焦頭爛額,難以搞定啦,更遑論其他的東東了。許多興高采烈抱回數位座的音樂人,就常因不知如何去正確連接自己這台數位老婆於其他器材上(類比的或數位的),結果讓自己心愛的數位老婆,只能變成一台昂貴的玩具,甚至是昂貴的垃圾,天天擺著長灰塵不說,可憐無辜的數位座老婆,也只能天天獨守空閨,以淚洗面,哀歎自己遇人不淑,所嫁非人了。

 

好!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研究一下,究竟如何最有效率、最正確的連接數位座於其他器材上,大家一起來共同避免這一樁不幸的家庭親情天倫倫理大悲劇吧!

 

 

 

●最入門的玩家看這裡!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佔目前國內作編曲人口絕大多數的『電腦音樂族』,也就是那些完全以『編曲軟體』為中心的MIDI族。

 

這個族群的特徵,就是從不『過帶』。什麼?什麼叫『過帶』?這個說來話長了,等一下再解釋。總之,他們的特色,就是以電腦上的編曲軟體為中心,然後,拿一台簡便(→簡單便宜)的類比混音座,把自己僅有的一到二台音源器和鍵盤(通常是內建有音色的那一種)簡單混音在一起,然後,自己的音樂作品,就永遠以MID檔或編曲軟體本身的檔案格式保存下來,每一次要聽曲子的時候,就直接把曲子從編曲軟體上呼叫出來,當場播放,直接聆聽。因為沒有『過帶』的動作,我們姑且叫這一型的人曰『無帶族』,如果你不喜歡,那改叫高雅一點的『絕對電腦音樂族』也可以。

 

說到這裡,『無帶族』或『絕對電腦音樂族』可能要說話啦:「哎呀哎呀!我們就是沒有錢(沒信心、沒需要)去買什麼多軌錄音機,或什麼硬碟錄音座的,既然如此,那我們何必要去花大筆銀子去買什麼又什麼的『數位混音座』之流的哇!」說得好極了!但如果這麼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以最低的預算,就可以實現自動化混音的夢想!

 

首先,好吧,如果你手上真的只有一台音源(鍵盤),那就算了;但如果你手上有兩台以上的琴(音源器),就算你的作品可能只是僅僅將兩台琴(音源器)的聲音混在一起,並沒什麼其他別的外部聲音(好比收錄真實的人聲、吉他Solo…等),我們還是建議你:請及早改用數位混音座為佳!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只有用數位混音座,你才可以將所有混音(Mixing)時的音源間音量、相位(Pan,即聲音的左右)…等等大多數的狀態,全都集中在一起,統一由電腦(編曲軟體)來管理。這功能聽起來感覺不壞,但為什麼數位座才辦得到?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多數的數位座上,都備有『MIDI』的功能,可以讓數位座透過MIDI線,直接去和電腦編曲軟體間互相溝通、傳送訊息(就好像你家的音源器和電腦之間的那樣)。就因這樣,所以你才可以在編曲軟體上,直接下一個『Program Change』或是『System Exclusive』(系統獨享)(註解一)指令給混音座,然後,指頭碰都不需去碰混音座半下,就可以讓它立刻變換畫面,或甚至改變整台的設定,以便你在最快的時間內,就可以馬上進入你要的音場,聆聽你的大作。另一個好處是:反過來,你之前在數位座上辛苦調了老半天所調出的平衡、音場什麼的(即混音座上所有的參數設定),也可以透過『系統獨享』的功能,通通『倒』(dump)到電腦上,請編曲軟體為你儲存在電腦硬碟中,然後下一次要用時,再把它叫出來,原封不動的直接『倒』回混音座上,一下子就萬事OK了!這樣既可省得每次都得認真抄筆記,把類比座的推桿、旋鈕狀態,全當祖先族譜一樣仔細抄錄;又可免得老是得需辛苦揮汗,只要每叫一首曲子,就得一邊看筆記,一邊現場推推桿、調旋鈕,既不經濟,又不實惠,簡直就跟北京猿人差不多,不是嗎?

 

(註解1)『system exclusive』也就是老外他們暱稱的『dump』(倒水)。所謂『倒水』者也,就是把你目前音源器、混音座上的所有狀態,全部通通一口氣『倒』到電腦的編曲軟體上,好像從這一杯水倒到那一杯去,原封不動,然後叫電腦記錄下來,緊緊跟在那一首曲子上,這個專有名詞就稱作『system exclusive』(系統獨享)。然後,你就自由了,你可以暫時先離開你目前手上的音源器、混音座音色音場狀態,去為別首曲子調動它們音色和音場。等到以後如果你要聽、要編輯舊的那首曲子時,你只要先叫出原先那一首,把跟在那曲子上的『system exclusive』再『倒』回音源器和混音座上,它們馬上就會恢復當初你離開時候的狀態,完全一模一樣(故曰『獨享』),讓你可以從上次離開時的狀態馬上展開編輯,或聆聽與上次完全相同的作品原貌、音場效果。這是電腦音樂上,一個十分實用的重要功能。幾乎每一台只要算是專業級的MIDI編曲軟體或音源機上,都一定會有這個『倒水』功能。(這也是檢查您家音源機或編曲軟體,是否夠一定專業水準的重要指標!)

 

 

 

●買一送多,絕對划算!

 

第二個不敢不跟各位讀者稟明的好處,就是:數位混音座通常都十分慷慨而大方,一般都有附贈了『內建效果器』、『內建動態壓縮器』(註二)、『內建EQ(等化器)』……等等在『過帶』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配備。(註三)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數位座『俗又大碗』,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東西當然不是廠商免費白送的啦,所以說,數位座的單價,通常都有一定可觀的水準,嗚呼,瘦人荷包也。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你購買的是類比座的話,這些東西,最後可能都還是得勞煩您老人家再挪動一下尊腳,自己多跑一趟提款機和樂器行,另行添購一次,然後,再外掛到你家的類比座上頭去才行。相對的,數位座上,這些必要的配備,大多是以『內建』的形態附加,直接附在你的機器裡頭,等於省去了未來還要花銀子去買這些東東的麻煩,其實說起來還是很省的。(補充一句:這些玩意兒獨立買回來可不便宜,把它們通通陸續加在一起,恐怕早已夠你一開始就好好買一台夠水準的數位座了)。

 

當然了,如果你說:「那些效果器、EQ、動態什麼什麼東東的,算什麼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即無樹,何處惹塵埃!我不買,照樣可以做我的音樂,那些什麼什麼的,都是樂器商騙人的噱頭!!」是的,此一說法氣勢磅礡、執地鏗鏘,讓人對您的禪境與堅持,都不禁動容。沒錯!只要閣下發誓曰:我這一輩子,就是打死也絕不『過帶』,此心不渝,可昭日月,那這些東西說真的,是真的不買也可以。不過,一首完全沒過帶的曲子,和距離可當『商品』來發售的之間,是有一段相當漫漫遙遠的距離。蓋『過帶』者也,實乃有心音樂製作者,一條不可不經、不可逃避之不歸路也(背景音樂:『One Way Ticket』,轉『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不扯了。說到『內建效果器』『內建動態壓縮器』『內建EQ』這些『過帶』上必備的基本配備,正因數位座上都是採『內建』的形態,也就是把它們全都當成是自家機器內的一部分,所以也惟有在數位座上,你才可以把你剛才辛苦調了好久的結果,隨時利用前面提到的『系統獨享』功能,輕輕鬆鬆『倒』到你家電腦的編曲軟體上,儲存在電腦硬碟中,然後去安心睡一個大頭覺,等醒來以後,再愉愉快快『倒』回你的混音座上就行了(你要反覆『倒』好幾次也沒有關係,因為電腦一首曲子裡頭,可以存好幾個不同的『系統獨享』,也就是允許一首曲子可以去嘗試好幾種不同的音場,然後通通都記錄起來,時時聆聽比較,夠帥吧?)當然,若你還是很死硬的堅持使用類比座,好,倘若今天非常幸運,你家的那些外掛機器,通通都有支援『系統獨享』,那就天下太平,六畜平安。如果沒有,那麼,請如前面我們提到的,趁台電還沒再度跳機停電前,快快拿起你祖先專用之筆記本,趕緊抄錄下你家的十代族譜,然後下一次時……

 

 

 

●失真最少的音質表現

 

不少音樂製作的老行家們,過去都常詬病早期數位座的『AD/DA』(註四)超高的失真率、雜音、或甚至出現運算不及而延遲(delay)的現象。不容諱言,這些都是事實。過去由於『AD/DA』轉換技術上的不成熟,以及運算能力不夠快,這類現象確常出現,因此許多耳尖的音樂家或錄音工程師們,都寧可去選擇傳統的類比混音座,而對數位座,則一律『哼』的一聲,嗤之以鼻。但是日換星移,隨著『AD/DA』運算能力的大幅進步,如果今天還是抱持著如此古老的觀念,那恐怕就有點大謬不然嘍!

 

首先,由於近幾年來微處理器技術的日新月異,『AD/DA』轉換也日益精確快速,不但過去運算上常見的問題,如今早已不存在,目前的『AD/DA』,更已做到『信雅達』的境界──失真少,音質出色,無延遲,幾款市面上的數位座比起同一價位的類比座,表現早已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類比座所最不擅長的低頻部分,數位座更是處理得可圈可點,面無難色。當然,不只如此而已,在『S/N』(註五)

 

(註解2) 所謂『動態壓縮器』就是『dynamic compressor』,負責將一首曲子的動態,控制到整首落差不致太大的裝置。一般流行音樂最常運用到這一功能。(『動態』,就是指一首曲子中聲量大小間的落差。例如電影配樂、大型管弦樂,就是所謂落差很大、高動態的音樂形態,這樣講大家應該就明白了吧?)

 

(註解3) 少部分機種可能會缺了幾樣。比方說,只有『內建效果器』『內建EQ』,卻缺少了『內建動態壓縮器』…等。畢竟世間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可能事事盡如人意也。

 

另一方面,只要你的線材使用得當,而且接法上也懂得盡量避免經過太多次『AD/DA』轉換,一般來說,數位座的『S/N』,絕對比同價位的類比座表現要好得太多。這也正是為什麼不少耳朵相當挑剔的錄音工程師們,最近也開始紛紛忍不住『變節』,偷偷私下繞跑的原因啦!

 

說到要減少『AD/DA』,我們認為,即使你是『無帶族』,玩音樂只是為了自娛娛人,真沒什麼太強的過帶渴望,我們還是強烈呼籲,為了比較好的錄音品質和儲存,如果荷包允許,不妨還是去購買一台合用的DAT之類的數位錄音器材。一台好的數位錄音器材,通常都允許自己本身和數位座直接進行所謂『數位連結』,也就是直接透過數位的光纖,並不經過中間那一道『AD/DA』,而直接將數位訊號傳送到數位的錄音器材上,並以數位形式來記錄錄音的成果,所以可達近乎『無失真』的境界(只有當你要從錄音器材上放音出來聽時,它才第一次進行由數位轉成類比的手續,所以整個過程中間,都沒什麼機會去讓聲音可以失真)。當然了,如果你更有遠見和氣魄,懂得忍一時之痛,一開始就去買一台品質還不壞的『數位多軌錄音機』(Digital MTR),那麼,即使以後哪一天你心血來潮,想開始玩玩『過帶』了,想開始把你的作品提昇到專業的聲音水準了,那你馬上就有器材,可以利用『數位連結』,來進行既安心,品質又可靠的全數位化過帶工作。

 

最後要補充一點。由於透過傳統類比座所進行的過帶工作,聲音往往都會沾染該台類比座所特有的聲音『色彩』,因而變得更加溫暖,或更加富有人性的味道。許多音樂工作者,都十分喜歡這種過帶後所帶來的意外驚喜。不過,這種奇蹟,請絕對不要期待會在你家數位座身上出現,因為數位座的聲音特質,就是標榜『原音重現』;它最完美的形態,就是達到完全的『原音重現』──除非因為失真而音質變差了。所以各位由類比座轉入數位座的玩家朋友們,請先有這一個覺悟。

 

 

 

●言歸正傳

 

以上拉拉雜雜寫了一堆話,其實都只是為了鼓勵玩家朋友們,請早日投入數位化製作的康莊大道,個個都以明日音樂界、錄音界的超新星自許,夙夜匪懈,一心一德,咨爾多士,以進大同。不過,限於篇幅,我們還是須得稍微言歸正傳一下:這一章主要是寫給『以編曲軟體為中心』的『無帶族』看的【連接方式1】,因為實在是很簡單,其實大家自己看看【附圖一】,大概也就懂啦,不過筆者為了騙騙主編方老兄的稿費,所以也就不介意多寫那麼詳細一點,造福你和我:請將您的所有琴(音源器)類比輸出,全都連到你的數位座『類比輸入』上。接下來,請將你所有的音源器,加上你的數位座本身,全都透過MIDI介面,來和電腦的編曲軟體連結。至於數位座為什麼也要透過MIDI來連接的原因,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為了『倒』資料,有時候從數位座倒到電腦,有時候從電腦倒回數位座。監聽用的喇叭直接從數位座的『Monitor Out』輸出。如果你有錢購買DAT或其他數位錄音器材(如MD、MTR),就從數位座的Stereo In/Out連接兩者。如果你的DAT上很幸運地有Digital In/Out,就不妨再多花一點銀子去買兩條光纖(一條好像七百多塊台幣,由於必需一來一往,當然需要兩條了),然後和你的DAT直接進行『數位連結』,這是讓失真減到最低的辦法。

 

如果你是使用這種【連接方式1】來連結你的數位座,我們建議你不妨去選購那些『輸入』接孔比較多的數位座,好方便以後持續可以擴充新的音源上去,而不虞輸入接孔不夠,到時候才呼天嗆地,除了國父和 蔣公外,誰也救不了你。至於『輸出』的接孔,因為基本上你應該沒有什麼『過帶』上的考量,所以只要有一組基本的『類比』立體輸出、一組『數位』立體輸出,再加上兩組的類比『Aux』輸出(主要是用來連結外部效果器),這樣就很足夠了。

 

【連接方式2】

 

以Audio級電腦編曲軟體為中心…

 

 

 

●以『音效卡』來連結您電腦和數位座!

 

先解釋一下,所謂的『Audio級』編曲軟體,就是指那些具備了Audio處理能力(如錄音、播放、混音、過帶、剪輯)的MIDI編曲軟體。目前大多數幾個較有名的專業級編曲軟體(如Cakewalk、Cubase、Logic、Performer、Vision),大多個個具備此一功能,價格也日趨合理。看來,編曲軟體業界的戰國時代,倒是造福了全世界我們這些苦哈哈的音樂族!

 

【連接方式2】說穿了,其實只是上面【連接方式1】的改良加強版而已。它們兩者間的最大差別,就是多了讓電腦音樂玩家能在個人電腦上,運用特定的應用軟體,直接錄下並處理數位座所傳來的Audio訊號之能力。數位座在這連接方式中,除了用MIDI來和電腦串聯外,聲音的部分,則是另外透過電腦上所插著的一塊叫『音效卡』的介面卡,來專司電腦和數位座之間的聲音訊息傳送工作。

 

 

 

●何謂專業音效卡?

 

在今天電腦科技如此普及的時代,『音效卡』幾乎已是我們每台電腦上非常非常~常見的基本配備之一了(如果還不知道這世間『音效卡』為何物的人,請稍微問一下你周圍那些有玩電腦遊戲的朋友,立刻便知,筆者在這裡不多做解釋了),唯一的差別,就在音效卡本身性能的好壞上、專業不專業而已。一般比較低檔的的音效卡,大都只有『類比』的輸出入接孔,而連結的方式,大多數是RCA接頭(梅花接頭)或小耳機孔。過去電腦的音效卡主流是8位元,而目前則演進到16位元的音效卡為主流。音效卡所謂的『幾位元』,是指它那一塊卡本身的『AD/DA』轉換效能。原則上,一塊音效卡的『位元』數越大,就代表它是越高檔的傢伙,而一片真正專業的錄音卡,有時候甚至會高達18位元、20位元、24位元的境界。當然,越高之『AD/DA』轉換力,自然代表著更好的音質表現,也就更加符合專業級之需求了(目前24位元錄音卡,是個人電腦上的最高水準)。

 

夠水準的專業錄音卡,它們上頭除了上述兩種常見但效率普普的類比輸出入孔外,大多數的專業卡,都或多或少配備了能進行所謂『數位連結』的S/P DIF(註六)、AES/EBU(註七)、ADAT(註八)……等常見的數位式接孔,好方便音樂工作者可以透過『數位連結』,來儘可能減低所有『AD/DA』轉換過程的失真。就筆者的經驗來說,最方便的,莫過於還是一次能夠傳送最高8個頻道給數位座的ADAT格式,不但方便有效率,而且品質穩定,表現令人擊節讚賞。(當然,您的寶貝數位座上,當然也要配備有ADAT格式才行,否則一個巴掌可是拍不響的)。

 

好!基於會採用【連接方式2】的朋友們,個個都是摩拳擦掌,準備明日邁入專業音樂領域的超新星們,所以我們建議您,可千萬別用您錄音卡上的『類比』輸出入孔去連接您的電腦和數位座。無論如何,請去買一塊比較夠水準、上面提供有數位式接孔的錄音卡,然後和你的寶貝數位座直接進行『數位連結』(請注意,你買的錄音卡上的數位傳輸規格,要能配合您家數位座上現有的規格,要不然很可能導致兩者無法互相『數位連結』,等於白花了銀子買那一張卡)。連接方式請參閱【附圖二】,至於音效卡上多出來的類比輸出入,就把它拿來接接耳機、電玩喇叭等等之類的就行了。既然都花了大筆鈔票決心要好好玩音樂了,就要玩得夠水準、玩得更有未來性一點!

 

現在向各位讀者報告一下【連接方式2】它的優點和缺點。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優點的部分好了。這一種接法,基本上其實是將你的電腦,當成一台『數位多軌錄音座』來使用。電腦透過編曲軟體,去同時處理MIDI以及Audio兩種訊息(一塊好的專業效音卡,甚至允許一邊放MIDI,一邊把你的那一首MIDI曲子,就同時錄到電腦的硬碟上去,也就是俗稱之『即時硬碟錄音』。由於現在電腦速度越來越快,所以這樣高難度的一機多工才辦得到。這在五年前,大概還是『阿拉丁神燈』──天方夜譚)。

 

有的人可能會問了:真奇怪,為什麼現在每一套專業級的編曲軟體,幾乎大家都趕時髦,同時支援了MIDI和Audio兩種功能呢?這就只為了可以錄音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基本上這樣的設計,除了我們剛剛提到的,可以一邊播放MIDI的曲子,一邊就把它當場錄下來之外,最主要的著眼點,主要還在透過你的編曲軟體,把你已錄下來的部分,直接以『波型』的形態,放到編曲軟體裡你的曲子上,與MIDI的部分共同擺一起,等下次放音時,你就同時可以聽到MIDI的部分直接去驅動琴(音源器)所演奏出的聲音,和音效卡直接播放Audio波型檔部分所發出來的聲音,兩者透過混音器,結合在一起(當然,你的音效卡要夠好,要不然就會聽到很明顯你MIDI部分由音源器演奏出來的聲音,音質遠優於音效卡所播放出的Audio部分)。

 

(註解6) 『S/P DIF』是Sony + 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 的縮寫,是日本Sony和荷蘭Philips兩家公司所共同制定出的家電用數位傳輸規格,也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中CD音響、MD或DAT上最常見到的數位接孔。由於這一種規格主要是家電級的,所以它只有兩個頻道(即Stereo)。它的接頭共有兩種,一種是常見的RCA接頭(即梅花接頭),使用75Ω同軸電線;另一種是比較專業的Toslink的光纖接頭,用光纖連結。

 

(註解7) 『AES/EBU』是歐美十分常見的一種專業數位傳輸規格,主要是用在專業的DAT數位錄音領域。它和S/P DIF一樣,一次只能傳送左右(Stereo)兩個頻道,接頭的格式稱做XLR,外觀特徵是一個環裡頭,包含了三個小洞(小突起)。它使用110Ω的平衡式線材連接。

 

(註解8) 『ADAT』是知名合成樂器廠商Alesis公司所推出的專業用數位傳輸規格,主要是用於Alesis ADAT數位錄音座,以及電腦的高檔音效卡上。它一次最多可以傳送8個頻道(等於4組Stereo),品質也相當出色。接孔使用Toslink的光纖接頭,完全透過光纖來連結。它為了考慮使用者不同的音效卡等級,所以有16位元的Type I和20位元的Type II兩種格式。

 

當然,玩家朋友可能又忍不住要說話了:「既然我由MIDI演奏的部分,和錄下來由Audio所播放的部分,跟本就是同樣的東東,那這一個同時播放的功能,豈不是未免太太太無聊、太騙錢了嗎?」問的好,沒錯!其實這個功能,主要是為了解決下面另外三個層次的問題:

 

(1)解決最大發聲數(polyphone)和樂器聲部數(part)經常不足的問題:對於剛開始玩MIDI音樂,音源器(琴)還不夠多的人(包括筆者自己),都常會碰到下面這樣一個煩惱:就是發聲數和聲部數「又」不夠啦!這是很頭痛的問題,有時後編得正靈感泉源的時候,卻被這樣一個天外飛來的問題卡住,實在令人氣得想砸東西。但這個傷腦筋時刻中,如果你的軟、硬體配備都允許,那你就可以用下面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個頭痛問題:發聲數不夠?聲部不夠?好,沒關係!我先將我已經確定好沒問題的MIDI編曲部分,都先錄起來,放在電腦上,也就是先把它們都錄成Audio波型檔,然後擺在你的編曲軟體上,接下來,你就可以不必再去擔心什麼碗糕發聲數、聲部數不夠的問題,因為現在,你只要將那些錄成Audio的MIDI部分發聲數和聲部數全都一口氣空出來,再配合之前你錄好的Audio部分,那你就可以繼續使用MIDI編曲的方式,來進行幾乎毫無限制的聲部追加工作。這樣,你豈不是要多少聲部、發聲數,就有多少聲部和發聲數了嗎?

 

(2)這樣的作法,允許你加入琴(音源器)以外的外部聲音,好比真實的人聲演唱、真實的吉他Solo、真實的小提琴演奏、真實的薩克斯演奏、你家的小貓叫聲……等等。你可以將寫好的MIDI部分當作伴奏,然後請你的朋友戴上全罩式耳機,一邊聽著MIDI部分的伴奏,一邊由你打開編曲機上的Audio錄音功能,透過麥克風(接在混音座上),直接將他(她、牠)的演唱或Solo的部分,同步錄到你的電腦上去(戴耳機的原因,是為了不要錄下伴奏部分的聲音)。如此一來,你不就等於在製作一份擁有真人演唱,或真實器樂演奏,讓朋友羨『煞』得不得了的獨家專輯了嗎?

 

(3)它讓你可以進行簡單的『過帶』工作:從前面起,我們就一直反覆提到『過帶』,大家憋了很久,想必很多人一定都非常想知道什麼叫做『過帶』(Mix Down)吧?『過帶』的觀念十分複雜,這裡只能簡單提一下比較容易了解的粗淺觀念。

 

簡單來說,『過帶』就是讓每一聲部,都維持在它們自己所謂『最佳的音場狀態』中;也就是將每一聲部,事先一一先去試出它們自己的最完美、最佳的效果器、EQ、動態壓縮、相位、平衡……等狀態,然後用『系統獨享』方式(數位座),或筆記本(類比座)記錄起來,等到正式要『過帶』時,再採用一次只錄一軌的方式,將你要錄的那軌之外的其他各軌,全都暫時先關(mute)起來,然後、一軌一軌,獨立而同步的,一一依序錄進電腦的硬碟中。等全都錄完了,再將它們整個合併起來(也就是專業術語中所謂的『併軌』),這樣,整個『過帶』的工作就完成了。由於『過帶』過程中,每樣樂器都不像當初在音源器上的那樣,大家必須可憐兮兮、共同遷就一個、兩個並不怎樣的共用效果器,而是各自都進了自己獨家最佳的EQ、動態、相位、效果器、音量、音場狀態,故當這些一軌一軌錄下、『過』入硬碟裡頭的完美Audio音軌,最後『併』在一塊兒時,成品的聲音,自然就能達到所謂最佳的音響品質──音質清澈,響頻飽滿,聲音開闊。

 

大約在九○年代之前,『過帶』還只能在專業錄音室、由專業錄音工程師透過非常專業的高檔混音座(照片上常可見到的那種密密麻麻推桿)與類比盤帶,才能做得到。而今日拜個人電腦科技之普及與速度提升,只要你家的電腦速度夠快,你的寶貝音效卡『AD/DA』也夠狠,你就有能力在自己的家裡、自己的房間中,也稍微過一下錄音師的癮,自己的曲子自己過帶,自己的曲子自己『瞇』(Mix Down),把你的大作自己『瞇』到最佳狀態,讓它聽裡來更具專業的架勢!(不過,話先說在前頭,這畢竟只是『土法煉鋼』而已!你再怎麼努力『瞇』,大概也最多『瞇』到俗稱的『DEMO帶』水準。聲音品質要好,要能達到所謂的『商品』級水準,當然還是得乖乖掏出銀子,摸摸鼻子,進專業的錄音室,由百萬級的器材,以及經驗時數上百小時的專業錄音師,為你進行最專業的處理。『過帶』學問深矣,錄音師的經驗十分重要,要不然的話,全世界的專業錄音師早就全都餓死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個個賺翻了。如果你還是不信,請您把以後自己辛苦『瞇』出來的大作CD,和隨便市面上一張評價還不錯的流行歌曲CD,用稍微好一點的音響互相對著聽一下,立刻就知道功力高下在哪矣。)

 

 

 

●進行同步錄音!

 

話題似乎扯遠了,我們現在言歸正傳。這一個【連接方式2】,其實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就是它可以將所有MIDI與Audio的音量、相位、效果器、EQ、動態……等等攸關混音過帶的重要參數控制,全都集中在一台數位座上來管理。當然,反過來,所有數位座上所調出來的過帶最佳狀態,也可以和【連接方式1】一樣,全部『倒』回去電腦的編曲軟體上,由它儲存起來,然後下次再原封不動呼叫出來,『倒』過來。還有,如果你的數位座本身能接受由編曲軟體外部之『遙控』,來執行所謂的『自動化混音』(註九)的話,請務必多善用此一高級機能,因為它可以大大提高你作品的聲音深度。

 

既然提到『過帶』,又提到『自動化混音』,我們就不得不認真討論一下所謂的『同步』問題。可能還有的讀者大爺會不解曰:「若夫『過帶』與『自動化混音』者也,其與『同步』輩者,有啥關係也乎哉?」大哉問!大家想想看,當你在各軌過帶,或跑自動化混音的時候,每一軌應該都要從同一個『共同的點』開始跑才行,如此各軌、所有參數的變化,才能夠大家對得準。而那一個『共同的點』,總不能每次全靠讀者大人您自己偉大的直覺,全憑聽節拍器『嘟噠噠噠』敲了四下以後,準時按下編曲機上的錄音鈕吧!(說來慚愧,筆者以前就是用這種十分愚蠢的作法。人的誤差是絕對免不了的,自己聽起來以為準確的,實際可能每一軌開始的點都完全不一樣,各自誤差個半秒、十分之一秒而不自知)。所以MIDI器材上提供了所謂的『同步』功能,也就是由MIDI方式來互相溝通所有的音樂器材,說「大家準備,一、二、三!同時開始!」,然後所有的器材就通通一起跑,這就是電腦音樂上所謂的『同步』(註十)。

 

(註解9) 『自動化混音』(Auto Mix),亦即將所有你在『過帶』過程中去調整過的參數變動,好比說音量、相位、效果器進入的量、EQ之變化、動態壓縮器的幅度……等等之變化,全都讓混音座本身,或外部電腦上的編曲軟體來忠實記錄下來,等到下一次要正式錄音,或與別的過帶軌來互相搭配試聽之時,再原封不動,全部忠實再現。這是過帶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功能。通常,一台夠水準的數位座,本身都一定會內建這種完整記錄所有參數變化過程的功能,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它內建了『自動化混音』功能,更好的機種則還附有馬達驅動的記憶式推桿,參數變動一目了然。而一些價格大眾化的數位座,雖然沒本錢內建『自動化混音』,但它們卻允許透過編曲軟體,來將這些過帶過程中的參數變動,同樣完完整整記錄在電腦的編曲軟體上,等下次要用時,再由編曲軟體上進行半遙控,間接加以再現,可以算是『土法煉鋼』的『自動化混音』吧。至於如果您所購買的,是一台類比座的話……那請趕快去買一本精美厚重的華麗筆記本,另外,請也別忘了還要準備一隻筆。

 

(註解10)『同步』說來簡單,但是進行同步,必須考慮到許多問題不少,而且都十分瑣碎。首先,同步必須先決定好『主從關係』。『主從關係』就是到底要以誰的『時脈』(Clock)為準。時脈提供者(也就是『主』,Clock = INT)每次絕對只能有一個,其他器材(『從』,Clock = EXT)都必須和它一致,這是鐵則一。在專業上,有一種所謂的『水晶震盪器』,可作為所有器材同步時脈的基準。水晶震盪器的時脈固然十分穩定精確,但也貴得可以!一般來說,像我們這種可憐的泡麵族貧苦人家,只有選擇自己器材當中一台自認比較穩定的,來當大家的時脈基準(至於是哪一台,就有賴各位自己去多試幾次才知道,沒別的辦法)。請記住一個特別的情形:那就是某些個性執拗的音源器,它們只能當人家的時脈基準,卻絕對不受別人的時脈來控制(舉例來說,只有MIDI OUT,卻沒有MIDI IN的該死器材…等),這時你只有乖乖舉雙手投降,直接以它為『主』,當大家的時脈基準,而其他人都向它致敬,向它看齊。這就是同步的鐵則二。如果更不幸,這樣令人頭痛的傢伙居然有兩台在,請務必先將其中一台的數位連結撤除,改為類比連結,否則,一旦執行同步,即將導致整個錄音系統大亂,甚至嚴重當機,請千萬小心。

 

接下來,我們需要將所有要同步的器材,全都調成同樣的『取樣頻率』。每一台機器的『取樣頻率』各自不同(如48kHz、44kHz等),在進行同步前,這是第一個必須調成一致的地方。接著,就要開始著手調整時脈了。我們要調的東西,是『時脈同步檢查碼』(Word Clock)。一般來講,所有進行『數位連結』的器材,在一開始要執行同步動作之初,都會先互相檢查彼此的時脈同步檢查碼,看看是否一致(大多數器材的時脈同步檢查碼,是透過MIDI或『數位連結』的線來互相傳送的,但筆者建議各位,請盡量使用獨立的BNC專用時脈同步線,因為它是獨立出來的,所以更穩定、更可靠)。請先把所有器材的時脈同步檢查碼,全都調成和時脈基準那台一樣的值。時脈同步檢查碼都互相一致以後,基本上,你器材上的時脈校準工作,就算是告一段落了,這時,我們就可以來校正MTC或SMPTE這兩種同步規格的『時間碼』(Time Code),是否有和你的時脈維持正確的比例關係。

 

開始玩『同步』之前,必須先決定一個問題,就是到底由誰來提供大家『時脈基準』,也就是由誰來當大家的『大哥』,然後全部器材的時脈都以大哥為標準,通通都調成一個樣。這個工作在專業術語上,叫做『時脈校準』,大家只要記得有這樣一回事就可以了。在【連接方式2】中,我們要將數位座的時脈,和電腦錄音卡上的時脈,完全校準到一致,才可以進行同步過帶與自動化混音的工作。如果你用的『自動化混音』,是完全用編曲軟體那一邊來控制大局的,我們建議你,請將你的時脈,儘可能以電腦的為準,至於MTC或SMPTE(註十一)的時間碼(Time Code),也都由電腦那一邊統一,這是最方便的作法。

 

 

 

●考驗你的電腦和硬碟…

 

說了這麼久,我想我們還是該來好好正視一下【連接方式2】它究竟有什麼缺點。【連接方式2】,其實是給那些過去『只是單純玩玩MID檔』的純業餘玩家,當他們開始有心邁入真正『音樂製作』的殿堂時,所寫的建議之言。老實說,【連接方式2】已經是相當專業音樂份子的玩法,許多國外的專業人士他們的個人音樂工作室,大多就是採用這種接法。也正因為它已開始踏足涉入專業音樂製作的領域,所以自然免不了必須開始討論一些比較深入、艱深的觀念,好比『硬碟錄音』『過帶』『自動混音』『同步』『數位連結』……等較屬專業上的東東,希望玩家朋友們沒被嚇跑。由於過去這些東西,都只能在非常昂貴的專業錄音室中才能進行,對一般音樂玩家而言,它們可謂相當遙遠,非常的『神聖不可及』與『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在過去,若你想玩這些東西,唯一之道,大概就是去跟著一位樂界的老前輩,慢慢蹲很久,等哪一天你熬成婆了,就輪你有機會去碰碰那些恐怕比你這輩子貸款買房屋還更貴的白金器材。現在拜電腦科技之賜,只要你擁有一台還不錯的高檔電腦,就可以在家裡自己一個人痛痛快快的好好『瞇』,好好剪,好好徹底玩玩這些以前錄音工程師、製作人才碰得起的神聖玩意兒。

 

話雖如此,如果你的電腦配備不夠高檔,例如:CPU根本不夠快(至少要233以上)、音效卡還是16位元的(請至少存錢買一塊支援『硬碟錄音』的18位元以上專業錄音卡)、硬碟也不夠大(少說也請準備個3GB左右的)、沒有SCSI介面(別告訴我你要用IDE介面跑硬碟錄音),以及沒一顆夠清楚的大腦(很多音樂人是被那些硬體器材的操作觀念嚇跑的),以及堅定的信念(可以不看電影、不把馬子,吃泡麵存錢來買以上器材),我想你可能是玩不起這樣的【連接方式2】。

 

【連接方式2】可以說是真正跨入專業『音樂製作』領域的第一步,它同時也是帶你邁入更專業音樂領域的【連接方式3】【連接方式4】之跳板。我們認為,【連接方式2】是個人音樂玩家自己慢慢累積正確『音樂製作』的觀念,一套很不錯的捷徑。當然啦,由【連接方式1】到【連接方式2】之間,倒也不是全沒一種過渡性的作法,事實上,不少學生團體都是這樣玩的:就是去購買一個『四軌錄音機』(如Tascam 564、Fostex X-28)或『小型數位錄音座』(如Roland VS-840、Fostex FD4等),來當做過帶、製作最終成品的器材。說老實話,這對經濟並不充裕的人來說,確實不失為一個非常不錯的法子。為什麼呢?因為從【連接方式1】算起,你也只不過需要額外追加一台四軌錄音機,或一台小型硬碟錄音座的價錢,再搭配你已經現有的數位座內建之效果器、等化器等,這樣做出來的成品,大概在校園中也嚇嚇叫、足以羨煞許多人了。不過今天我們所討論的,是為大家引介一套更方便、更前瞻、也更有未來性的數位化電腦音樂製作環境,它可以陪你走得更遠,也更接近夢寐以求的專業音樂製作領域。所以,我們就略去不討論所謂的四軌錄音機之事,畢竟用電腦來製作音樂,和用四軌錄音機來編輯音樂,境界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語的。

 

(註解11)MTC和SMPTE的『時間碼』,是專司Audio(或Video)和MIDI『時脈』間,如何協調彼此同步關係之檢查碼。每一次進行同步,『時間碼』和MIDI『時脈』間,都一定會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比例值,來當做MIDI和Audio波型檔之間換算的統一基準。有了統一的基準,才可以避免MIDI部分和Audio部分,誤差越走越大,最後大家各走各的。舉例來說,如果你取樣頻率選擇了48kHz,並使用SMPTE的格式,而一般SMPTE格式是定義一個『時間碼』(Time Code)等於30單位的『格』(frame,原意是影片膠捲上的一格),所以,你只要將48000拿去除以30,就可以求出每一格frame=1600次時脈(Clock)之比例值。換言之,只要時脈滴滴答答響了1600次,SMPTE就推進一格,這就是你這次同步中,你MIDI部分和Audio(或Video)部分兩者之間的關係。由於同步的格式有很多種,每個規格所定義的時間碼和frame的格數都不太一樣(例如有時候1單位的時間碼=24或25格),如果這樣的話,自然每一格所對應的時脈數也就各自不同了。這比例值要事先好好校對,要不然只要每次一開始同步過帶,就會發生很多超出你想像的麻煩。

 

限於篇幅(也限於交稿快來不及了),我們必須在此先打住啦!希望這一期的內容,大家都還喜歡,也能對大家的音樂製作觀念上有實質的裨益。下一期,我們將為各位讀者大人們進一步介紹:什麼是真正專業現場所用的【連接方式3】和【連接方式4】。【連接方式3】是以專業的『數位多軌錄音座』或『數位盤帶』,來取代傳統的類比式盤帶,可說是目前非常專業的過帶與錄音接法。【連接方式4】則進入了所謂的『全面數位化』,所有的器材一律完全採用數位連結,藉此達到最低的失真,這是比較偏向寫給音樂工程師看的。好,我們下一次再聊!

 

主要資料參考來源:『Sound & Recording』Oct.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