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流行樂壇的大哥大-李宗盛

 下午三點,在滾石的總部見到了滾石同仁口中的"大哥"-李宗盛,因為在當天剛好有報紙的影劇版以頭條介紹他即將復出螢光幕前的消息,我特地買了一份去給他看,李宗盛瞄了一眼,斥為無稽之談,訪談於焉展開。 
 
方寶明:(以下簡稱方)李大哥是怎樣進入這個圈子?
李宗盛:(以下簡稱大哥)其實我剛開始的過程跟金韻獎同期的歌手都差不多,我們那時候也沒有人帶,也沒有什麼目標,現在至少還有目標,譬如說你可能希望成為"洪敬堯", " 屠穎"...,我們那個時候是做民歌,然後有個叫"木吉他"的樂團,然後藉由比賽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後就進入這個行業來。我第一張專輯做的是"小雨來得正是時候"(鄭怡)。
 
說這個行業都要靠人際關係,都是小圈圈...等,其實我是非常不同意這樣的看法的
 
方:小蟲好像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的,這首歌是他寫的。
 
大哥:小蟲那時候還沒有,他在陸光義工隊,然後我去跟他邀歌。
 
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相對照於現在,現在這個行業的結構、管道、組織...都要比以前來得完整,我常會聽到一些年輕人抱怨,說這個行業都要靠人際關係,都是小圈圈...等,其實我是非常不同意這樣的看法的,對現在玩音樂的年輕人來講,現在這個行業所擁有的"機會",比我們那時候要多很多,譬如說唱片出版量很大,所有唱片公司都在等待一個可以賣錢的歌,所以不論就編曲、就詞曲而言,我並不認為有什麼小圈圈存在,做一張唱片找歌找得要死,所有的製作案被延遲都是因為找不到一首好的歌,或找不到足夠進入市場的歌。
 
對於許多遭受挫敗的人而言,為什麼會覺得沮喪,講實話就是作品還不夠好
 
所以我想回來還是實力的問題,如果真的很有料、很有實力,這些製作人、唱片公司一定馬上蜂擁而上,所以對於許多遭受挫敗的人而言,為什麼會覺得沮喪,講實話就是作品還不夠好,因為現在是已經變成一個唱片工業 ,所以所要求的東西已經愈來愈特定、分類愈來愈細,競爭者也愈來愈多,所以這也是一個Winner takes all(贏家擁有全部)的時代,其實如果我們去分析排行榜上的這些hit song ,過去十年寫這些hit song的不會超過十個人,這十個人在主導流行音樂的市場,而這十個人就是你的競爭對手,你想要變成一個職業作曲家,你一定要寫得比這十個人好、比這十個人快、比這十個人準,that's it,現在至少還有"範本"可以參考,以前都沒有。
 
方:大哥你是從歌手、詞曲作家一路走來,然後才成為製作人,當然,成為製作人是每個音樂人的夢想,只是是不是一定要依循這種模式,寫歌、或是成為歌手,然後才有機會學習成為製作人?
 
大哥:基本上唱歌或是寫歌,是跟這個行業發生關係的一些手段,不然你如何跟這個流行音樂的環境發生關係,在我們那個時候還沒有Producer這個頭銜,那個時候就是劉家昌、古月、莊奴...等那一代的人,我們都稱他們為老師,也就是一種師徒的關係,那是個盜版盛行的年代,在那時候是沒有Producer這個名詞,從我們這一輩開始才有製作人這個名稱。
 
所以說唱歌、寫歌這是一種路徑,很少有人說一開始就是一個製作人,Producer的資格以現在來說會越來越複雜,如果說得比較深奧一點,製作人要了解的還包括社會心裡學部份,現在的社會到底在做什麼? 社會情緒是什麼? 媒體的結構是什麼?
 
它是一個蠻複雜的、盤全方位的一種能力的展現,對音樂的、對文字的sense,這所有東西加起來需要蠻多的時間去磨練,才可以成為一位比較稱職、素質比較夠的Producer,當然我們看到現今的Producer,有的製作人在某方面比較強,譬如說有的製作人在Engineering方面比較強,但是在Marketing上面很弱,所以至做出來的唱片音質、音響很棒,但是沒辦法賣錢,有的則是文字很強、有的...,因為現在的行業輸贏愈來愈大,製作費從兩百萬到五百萬都有,所以製作人的角色就相當於是一部片子的導演,他掌握整個方向包括詞、曲怎麼編、怎麼唱...等,所以現在要當一位製作人要比以前難。
 
方:競爭愈來愈激烈,其實就我們所了解的業界來說,每個人都是在喊缺人,找不著好歌、找不著好歌手,年輕一輩的人卻一直嚷著想進來卻進不來,長久以來就一直存在著這種青黃不接的矛盾現象,當然下面的人想上來很可能是因為他還沒有成熟到可以被唱片公司錄用的階段,唱片公司又找不著真正夠資格的對象,這中間存在著很大的真空現象,像這樣子的問題當然很可能是因為台灣沒有這樣子的教育環境或是學校,以滾石來說,在邁向國際公司的今天,這樣的人才短缺問題是否有可能去解決?
 
大哥:說起來蠻慚愧的,不過這也是事實。我算是運氣蠻好的,在我進入這個行業時,剛好是這個行業快速起飛的時候,再晚進來的就比較難,這個行業也經過很多的變動,譬如說人力資重整,人才的缺乏.....等很不幸是在各家唱片公司【包括滾石】都在以市場導向的時候。以滾石來說,我想在過去的三、四年市場導向非常的厲害,為什麼? 因為它要生存下去,身為一個本土的LABEL,當所有的市場都已經成熟時,外國的唱片品牌都會進來,當這些主品牌進來時,如果你不快速的擴張你的市場佔有率,就可能會被吃掉,我們雖然察覺剛才你所說得這樣的困境,但是從一個商業的眼光來看,唱片公司它就是一個買家,音樂人才不見得一定要在台灣找,你有錢,可以找Kenny G來幫你吹Sax,你要找任何的Studio、任何的編曲或樂手,只要錢就可以辦到,所以這些唱片公司都沒有時間去栽培、投資在本土的音樂人才訓練上面,因為那是另外一團的混亂,所以你可以看到國內的唱片公司很早就開始往國外去尋找音樂人才或環境,不一定要在台灣找,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唱片公司不能夠真正花心思去栽培本土的人。
 
方:我感覺上滾石近年來開始成立許多子公司,像魔岩、龍捲風、火山...等,也開始陸續引進一些國外的藝人,也獲得不錯的成績,大量引進各國藝人,會不會變成說這是滾石以後的方向,依此來推論,台灣未來是否會像香港一樣?
 
大哥:我們是一個從台灣開始的唱片公司,可是一旦要跟國際公司競爭時就要國際化,一旦開始國際化時,台灣只是滾石眾多分公司中的一個,所以我們考慮的是全區域的資源應用,等於是我們人才部份的交換。台灣我想不會像香港那麼悲觀,可是台灣也沒有理由太樂觀,因為台灣在我們亞洲地區的音樂水準與音樂種類而言,大概是倒數第二名,體質本身是很差的,譬如說我們到韓國去看,韓國的市場非常的大,韓國本土的藝人各式各樣的種類都有。馬來西亞的音樂比台灣活潑很多,馬來西亞樂團、搖滾音樂、R&B...都比台灣好,所以台灣佔的一個好處就是華人文化的興起,在我們看來只有日本文化與華人文化是可以生存的,沒有第三種文化在亞洲成形,台灣的好處是你做出一個產品,全區域都可以賣,這個不是台灣的能力,而是身為中國人先天的好處。
 
方:事實上現在的音樂Style愈來愈多,年輕人也不會只是一種音樂就可以滿足他們的耳朵,常常大家很詬病的說:本土音樂沒有Style,好像國外回來的ABC才有風格,不過我一直認為國語文字與發音本身有它的特色,一昧套用外國風格的同時相信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轉換成功,不論事實與否, 台灣如何才能建立可以立足國際的音樂風格? 譬如說像崔健這樣的藝人,台灣有這樣的可能性嗎?
 
其實流行歌裡面可以聽的東西,不見得會比古典音樂來得少
 
大哥:剛剛所說"台灣的音樂沒有風格",這點我是不太同意的,台灣的音樂絕對有它的風格與模式,因為如果台灣沒有它自己的Style,我們出國去找編曲時就不會那麼辛苦,譬如說你去找Quincy Jones幫你做東西,它的東西不見得合台灣的口味,所以台灣的流行歌絕對有它特殊的Style,而且一定有些人非常通曉這個模式,才能寫出Hit Song,否則台灣音樂就是任何人都可以駕馭的,那所謂的風格,大部份人說得大概是說Music Style,我們可能說的是Jazz, Blues, Punk...等,可是相較之下,不論國內外,最主力的還是POP,所以任何一個市場,都是以POP為主,只不過台灣選擇的種類比較少,台灣只有兩千多萬人,所以其他的小眾音樂相形之下就顯得比較少,另外,台灣消費者的能力是很弱的,基本音樂的品味是蠻不好的,當然這是一個壞的循環,
 
其實流行歌裡面可以聽的東西,不見得會比古典音樂來得少,我們在聽古典樂時會去聽它的錄音、樂器的音色...等細節,在流行歌裡呢? 有時候我去演講,大家會說我談的太專業了,其實一點都不專業,基本上現在的人對流行音樂來說是沒有什麼知識的,覺得這是很Cheap的東西,隨便聽聽就算了,其實大家都不懂流行音樂,它的定位就是娛樂業,所以音樂的本質是沒有人了解的。
 
譬如說我前陣子在幫劉沁做宣傳,有觀眾Call-in說劉沁唱得很像順子,我實在不知道要說什麼,最後我只好說他們唯一的相同點就是她們都是女生(方:笑!),基本上現在人他們的音樂分類能力是很差的。譬如說劉沁跟李玟有什麼差別? 有人說她們都是唱R&B,顯然對R&B不很了解,李玟是非常美式的R&B,我聽她的咬字、共鳴的方式與唱腔是非常美國化的,劉沁唱的則是比李玟要更細節化,為什麼我推薦劉沁? 因為一個東方人在詮釋西方的音樂時要如何加入東方人的特色? CoCo的唱法是很甜膩、很花枝招展的類型,劉沁則是另外一種,可是一般人不了解, 我還聽過人家說:"我很喜歡王力宏這張的音樂,可是我不喜歡他的唱腔",R&B是很多轉音,沒有這種唱腔就不能成為R&B。
 
現在這些流行音樂的主要消費者,他們在流行音樂上的修養還很薄弱,在這樣一個壞的循環之下,做音樂的人就很容易混。
 
所以從剛剛的大主題到這些小地方我們發現,現在這些流行音樂的主要消費者,他們在流行音樂上的修養還很薄弱,在這樣一個壞的循環之下,做音樂的人就很容易混,隨便湊一湊也會熱賣,反正去卡拉OK大家能夠樂一樂就好了,沒有人去追究這些細節,講到MIDI的盛行,MIDI是One Man Show,編曲要會吹Sax,還要彈吉他,沒有音樂家的精神在裡面,那音樂是在做什麼呢? 這也是個問題。
 
方:不過畢竟最後還是交給市場去判斷吧! 對與錯如何判斷,畢竟這不是我們的音樂。
 
大哥:其實你剛剛講的我可以做一個補充,其實現在全世界都在膜拜相同的偶像,世界越來越一樣,年輕人穿一樣的衣服,聽一樣的音樂,老美就比我們有Style嗎?Noooo! 日本? Nooo! 全世界愈來愈一樣,所以不要妄自菲薄,不必如此,全世界都一樣喝可口可樂,都喜歡Modonna、喜歡Celien Dion,像Titanic,有什麼Style可言? 換句話說,流行音樂基本上只是一個Carrier,一個承載的工具,它把詞句、思想、價值觀...等承載進音樂來,所以對每一個獨特的國家來講,音樂已經不需要去爭議,當國與國之間的溝通愈來愈快,音樂已經都一樣了,所以可以保存的是文字上面的獨特性,文字裡面的價值觀,那這是每個民族都不一樣的。
 
方:理論上來說,這樣的西風引進應該是要很謹慎,因為價值觀會隨著引進,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年輕人透過Cable、網路可以輕鬆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與時尚,對各種不同音樂的接受度愈來愈高,對現在年輕人的口味會不會有抓不著的想法?
 
大哥:我覺得本質上是沒有什麼改變的,只不過機會增加了,以前可能只有一種產品會賣,現在則不同,比如說拿張學友的歌去跟10年前相比,基本上應該沒什麼差別,可是現在市場上出現更多的機會,比較奇怪的東西也可能會賣,譬如說Shino為什麼會賣,它的音樂我認為並沒有非常特別,不過以前音樂是用聽的,現在音樂是用看的。
 
做音樂不再是學音樂人的專利,反而產生出很多奇妙的變化。
 
大哥:對,我蠻喜歡Shino的MTV,我覺得很Cool! 很有個性,"加"上她所唱的歌,所以賣。
 
現在的音樂為什麼這麼多元呢? 我認為是因為科技的進步,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電腦上拼湊出他所認為好聽的東西,音樂本來就應該是這樣,不見得一定要去學的,為什麼有這麼多獨特的音樂,譬如說RAP,那是不懂音樂的人所產生出來的,只要知道幾個hook(記憶點),那是任何一個在街頭巷尾的人自己哼都哼得出來的,不懂音樂我就用講的,為什麼一定要會和絃呢? 這會導引出另外一群大量做音樂的人,而產生出一堆很奇怪的音樂形式,我認為是一個非常正面的現象,做音樂不再是學音樂人的專利,反而產生出很多奇妙的變化,況且我們所知道的所有的樂理,都是人家先去做,再把它歸結出來的,不是有人寫了一本聖經,然後就是標準,而是大家玩了以後的結論,當然學習因為對創作音樂是有幫助的,可是那不是絕對的,事實上太多學音樂的人做出來的東西一點都不好聽。
 
方:也許是他們抓不著市場要的口味?
 
大哥:因為現在變動太快了,你只能看現在大概是怎麼樣,然後從比我們先進的國家看它發展的歷史,比如我認為台灣音樂延遲日本大約3-5年,看日本大概知道台灣下一個趨勢大概是怎麼樣。
 
方:對於未來的市場,滾石在這方面有沒有什麼經營模式,比如說是媒體為主、預算嚴格掌控、依循日本的腳步...等。
 
大哥:每個唱片公司做法不太一樣,我覺得在現在這個時代裡,靈活度與警覺度愈高的唱片公司比容易存活,我並不認為一味的砸宣傳費就有效,可能某個時期是如此,以滾石來說,因為滾石現在的旁支很多,我們把旗下的這些公司都看成是獨立的唱片公司,彼此也都是競爭者,我們在產品類型上是有分類的,但是並沒有所謂的策略聯盟,譬如說滾石台灣、魔岩...因為產品不同,所需要雇用的人也不同,
 
所以我們會用不同的Label來經營不同的產品,我想這是我們將來會持續走下去的路。以國際公司來說,它的財物管理與制度比較健全,所以它對產品的經營模式就是如此,倒不是說是因為這是他們的策略。
 
方:所以不論在預算與經費上,各公司都是獨自負擔其成敗?
 
大哥:對,每個公司都是獨立的公司,都有它自己的裁量權。
 
我在寫歌時比較不考慮自己,我比較考慮怎麼寫大家比較會懂,比較能夠了解,比較容易被感動。
 
方:大哥還是持續性的有在創作,不過產量可能比較少,我過去感覺您的作品在文字上的斟酌與推敲是很下工夫的,不太像是一筆呵成的感覺,當然不可諱言的是大哥的作品在市場上的反應一直多能維持其水準,平常創作時的習慣與方式是否可以簡單做個探討?
 
大哥:這個比較複雜,因為我一直是把自己定位為職業創作人,所以我有我工作上面需要的表現,我比較不把自己定義為一個作家,所以我寫出來的東西它一定有一個功能性,譬如說它會不會賣錢...,方:所以也是量身打造? 大哥:當然是,一直都是如此,所以我在寫歌時比較不考慮自己,我比較考慮怎麼寫大家比較會懂,比較能夠了解,比較容易被感動。
 
方:這個才是想要進入主流市場的年輕人想要了解的吧! 很多人抓不著那個關鍵,量身打造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有許多經驗、技巧吧?
 
大哥:這個非常複雜,做一個創作者也需要有許多不同的能力,譬如說幫林慧萍寫歌,她前陣子有個誹聞,所有人都在等待她的回應,當你開始下筆寫歌時你要去想這件事加上她現在的市場狀況,同樣一句話在時空不同的情形下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然後你希望幫林慧萍做什麼東西? 這個時候學問就大了,你要去揣測這個市場對林慧萍的感覺為何? 林慧萍殘留在市場上的印象為何? 考慮林慧萍的外型、唱腔,從她嘴裡唱出這樣的歌來時會不會對味...等,基本上以上與創作本身都無關,而是你對這個市場、環境、流行、藝人...等的了解,一定要有這個sense,了解完了之後才會回到寫歌上。
 
有人能夠了解但是寫不出來,通常這些人稱為"企劃",他們知道要什麼東西,但是不會寫,所以我們看這些寫Hit Song的人,他們通常對於人與環境的觀察都是非常敏銳的,而且不但很敏銳,他還能把觀察到的東西寫出來,有時候藝人是需要推一把,有時候藝人是需要拉一下,有的藝人需要重整,所以當你下筆時,那是一個非常繁複的工夫,怎麼去對症下藥,而且讓其他人覺得理所當然,這其實不是說你是一個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或是你會玩MIDI就能夠完成的,所以為什麼唱片公司有這麼多的製作助理,不懂的人來看人家如何操作案子,進來兩年要開幾十個會,藝人都赤裸裸的攤開來評斷、討論與規劃,因為唱片是個學問,不是只是音樂而已。所以就我的創作來說,都是我已經想得蠻清楚了,然後做出來。
 
製作人其實就是我說的"趕鴨子理論",因為從開案到做完,舉"辛曉琪"的案子為例,做了一年八個月,總共要下大概兩萬個決定,就好像你趕兩百隻鴨子,好的製作人可能是趕十趟,每一趟去還剩下6-70隻,有的製作人案子一做久,狀況一變,趕到目的地可能只剩兩隻鴨子。
 
大量的聽,各式各樣的東西都要聽,除了大量的聽之外,你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等待。
 
方:對於有心想要成為流行音樂人的年輕人來說,在沒有可供學習的環境下,平日要如何自我充實、磨練?
 
大哥:我覺得首先是要多聽,大量的聽,對許多年輕人而言這是最有利的,因為你還沒開始很忙,還沒開始有名,那就多聽吧! 一旦你稍微有點料,所有人都會跑去找你,然後把你搾乾,我們也看到這些年來許多人起起落落,這行業需索無度,一旦你寫出了Hit Song,所有人都會跑去找你直到你寫不出來為止,所以說大量的聽,各式各樣的東西都要聽,比方說這一段時間流行Soft Rock,如果你去聽聽早期Neil Young, Bob Dylen的東西,你就會發覺裡面有百分之七十世和現在相同的,所以如果你聽的東西不夠多,你就很難去掌握其中的精髓,除了大量的聽以外,你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等機會。
 
有一個新的趨勢是對新人比較有利的,因為製作人基本上就是為人作嫁,你會碰到各種不同的藝人,以前我們對製作人的要求是通才,製作人什麼都要會做,我想將來會對專才的製作人有更多的需求,可能某個製作人專門做Rock,某個專門做Jazz...等,如果有心朝製作人這個方向走的話,我認為在5-10年間就會有這樣的需求。
 
方:所以說焦點集中在某種音樂上,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比較有機會。
 
大哥:對,其實這個行業分得還是蠻細的啦!
 
方:Project Studio是否是未來的趨勢,大錄音室是否非得走上絕滅一途?
 
大哥:因為現在誰都可以玩音樂了,科技進步了,這是一件好事,不過我認為雖然現在的工作是很多,不過大部分還是以前期的tracking為主,可能錄錄vocal,真正要到混音還是得進大錄音室去,當然你也可以在自己家裡做,但是就要找人來設計很標準的空間,還得有人可以幫你錄音、混音,但是我們看到這些榜上有名的錄音師都還是在大錄音室裡,所以這是一個共生的關係,也許有些新人他們的第一張專輯會在工作室完成,但是第二張呢?大家還是習慣在大錄音室那樣舒適的環境下唱,以以這樣的結果是中級的錄音室都淘汰了,大型的錄音室大部分都做混音或母帶處理...等,工作室還是以基本的過帶為主。